類風濕關節炎(rheumatoid arthritis)是一種慢性的關節發炎疾病,自身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手及腳的關節位,令患者關節腫脹、疼痛,甚至變型。此病常見於 25-50 歲的女性身上。
症狀
症狀可以包括關節疼痛、腫脹、紅腫、類風濕結節、疲勞、晨僵、發燒、體重減輕等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往往先影響小關節,如手腕關節、手 / 腳踝和腳。接著,肩膀、肘、膝蓋、臀部、下巴和頸部也陸續受影響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症狀會是對稱性的。
成因
醫學界暫時還未確定類風濕關節炎的成因,但身體可能受環境因素(如某些病毒 / 細菌感染)而能引發此病。另外,吸煙者患有此病的機會率比非吸煙者為高。
診斷
早期確診可能存在一定困難,因為其早期徵狀不特出,而且並沒有一個測試能證實診斷。驗血(ESR,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)可以發現身體存在炎症。另外,也可嘗試在血液測試中尋找類風濕因子和抗-CCP(anti-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)抗體。在治療過程中,醫生可能會建議照 X-ray,以紀錄關節形狀。
藥物治療
目前並無藥物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。藥物可以減輕疼痛,延緩關節損傷,但往往潛在嚴重的副作用。職業 / 物理治療可以教你如何保護關節。如果關節嚴重受損,就可能需要手術治療。
- 消炎藥(NSAIDs)可以減輕疼痛及消炎,副作用可能包括胃潰瘍、胃出血、肝腎損害等等。
- 類固醇(Steroids)可進一步減輕疼痛及炎症,以及舒緩關節損傷。副作用可能包括骨質疏鬆、白內障、體重增加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糖等等。
-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(DMARDs)可緩和惡化的類風濕關節炎,也可避免關節及其他組織永久性創傷。不同的 RMARDs 藥物有不同的副作用,但可能包括肝功能損害,骨髓抑制及嚴重肺部感染。
- 腫瘤壞死因子-α抑製劑(TNF-alpha inhibitors)是一種產自身體的炎症物質。腫瘤壞死因子-α抑製劑可以幫助減輕疼痛、晨僵及關節腫脹。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發炎、充血性心臟衰竭、血液病、淋巴癌等等。
日常保健
運動可以幫助加強關節周圍的肌肉、增加血液循環、抵抗疲勞。散步及游泳(或水療)也是不錯的選擇。另外,也可嘗試泠熱交替;方法是將疼痛的關節浸泡在溫水中 4 分鐘,然後在冷水中 1 分鐘,重複半小時,最後以溫水結束浸泡。
對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,充足睡眠及放鬆心情也是非常重要。日常飲食要均衡,必須注意多種維他命(尤其是 B 雜)、礦物質及植物營養素的吸收。研究顯示,優質深海魚油(Omega-3)可減少類風濕關節炎的疼痛和僵硬;美國師師 Ronald Lawrence, MD 更會高劑量使用 MSM 為病人減輕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。
精油方面,薄荷精油能舒緩關節痛楚(Gobel et al., 1994),如果炎症是由 Borrelia burgdorferi,chlamydia,salmonella 引起的話,高抗菌精油魚 mountain savory,Rosemary CT cineol,Tea tree,Oregano 等能有效作出舒緩。
太極也可舒疼痛,但要記著,不要強行做任何引致疼痛的動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