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相信每一個在港澳長大的小朋友,在教科書內都有讀過這四個字:愛護公物。
小時候,如果我和弟弟在街上倒瀉飲料、吃東西弄污任何地方……,我媽媽都要我們把地清潔乾淨。我曾經說過:執拾地上的東西很邋遢!媽媽回一句:地方是你弄污糟,當然是你自己清潔!
公眾地方意思就是——大家都有份的地方。
如果別人把地方弄得一塌糊塗,阻礙你使用,你喜歡嗎?
那當然不喜歡!
這個「自己的蘇州屎自己搞掂」概念從小到大根深蒂固,除了要清潔自己弄污的地方之外,平日也會定期清洗大廈樓梯。媽媽說居住環境清潔,就不會引來蛇蟲鼠蟻。受益的最終也是自己。
左鄰右里目標一致,就是要住得安心又健康!如果有人不願意做,也沒有問題的。凡事向好的那一方面去想:沒有鄰居的話,要自己一戶去做;多一個鄰居事半功倍,多好!
本來無一物。
慢慢地,孩子便會培養為他人著想的意識。做人做事不只是顧及自己,也沒有吃虧的概念。
前兩天媽媽告訴我在澳門坐巴士的經歷。當時車廂非常擠擁,有一位女士不能上車,但又非常趕時間,因此這位女士請所有人幫忙再擠入一㸃。好不容易車門關了,可以開車了,但車內確實擠擁得呼吸都變得困難。
當中有另一位中年女士跟坐着的一位年青媽媽說:你把小孩子抱起放到自己膝上坐,把位置讓給長者吧。
那位年輕媽媽不悦:小孩子不需要尊重嗎(關尊重什麼事?我估計她意思是「權利」)?他也是人!
不用我說,大家都可以想像到,在澳門這個非常傳統的地方,這位年青媽媽最後會被怎樣對待。
到目前為止,我仍然非常相信「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小孩」。不要說什麼成長環境一樣,兄弟姊妹性格不同這些「不面對現實」的話,心理學的「鏡子理論」基本上很難錯的,如果你覺得錯是因為你沒有完全了解(這個理論及你的孩子)並實踐。
我媽從來都說:不奢望我們長大對社會有什麼貢獻,但就萬萬不能做出傷害社會的事情。
我自己側跟兩個女兒說:對微小的事情都要感恩,一個人不斷反省自己,努力學習,除了做好自己本分,更要努力幫助別人,將來必要回饋社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