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學有一科叫「常識」, 印像中,在四年級之前從來不用溫書,而每次成績表上的 (平日測驗總平均分 / 期考)成績都是100分 。
一切歸功於我父母親
爸媽有婚前協議,媽媽要全職帶我和弟弟(後來才發現,媽媽非常勝任兼顧打麻雀,幫補家計😁),他們相信孩子成長期間,極需要父母多陪伴及教導。
我有很多童年的美麗回憶:跟媽媽玩飛行棋、跳繩、玩跳飛機、玩啤牌、炒雞蛋、煎午餐肉、 寫書法、唱中文歌、跳舞…… 很多片段跟爸爸跑松山、 倒立、sit up、 打羽毛球、踩單車、唱英文歌……
親子期間父母教了我很多, 基本上見到什麼就教什麼(根本不用買《十萬個為什麼》):
為何太陽從這邊升起?
為何天氣會變冷變熱?
為何皮膚有感覺?
為何地上出現水漬?
……
我每天在父母身上學到的,遠遠比在校內書本上學到的更多。 小一第一次常識測驗,我第一個交卷,然後我看到別的同學連 What are the four seasons in order 都答不出來,我很難理解,從我有記憶的時候,這些父母已經教……
後來我察覺到, 原來很多父母都不願意將時間用來陪伴孩子,極其量可能是幾位媽媽一起打麻雀,小孩一起在玩耍; 他們的爸爸更不願意通宵上班後,放棄休息時間,陪孩子外出活動。
廿多年前回到香港,社會鼓吹什麼「親子重質不重量」。這個說法令到很多父母以為,只要有規定的 quality time ( 一年去幾次旅行、每星期家庭日 )便可以了, 自然在安排時間上,孩子不會在 top priority list。 我知道有不少父母,每星期可能只有半天時間認真去陪伴孩子, 甚至極其量每晚孩子睡覺前後才「親子一下」🙄
很多人跟我說: 沒辦法,要搵食。
我懂的,永遠都只是他們覺得只有他們自己要搵食。
未升職前我爸是輪班工作,每四小時上班一次,休班 4 小時然後再上班, 完全沒有有薪假期,要放假就停薪。 我與爸爸短暫的緣份中, 只見過他請假幾次, 無論如何生病,都會上班,亦從不遲到一分鐘。
他擔子非常重,除了養活我們一家四口,還有 爺爺嫲嫲的生活費;因此,上班賺錢對他來說 是十分重要,但我從來不覺得比我和弟弟更重要。爸爸經常送我去學琴、去上學,為的就是要爭取時間跟我聊天, 教我很多 common sense, street knowledge…
長輩其實是孩子的好榜樣, 我就是見到爸爸想盡辦法,把家庭放最重要的位置、 見到媽媽積極學習,從不進廚房變為大長今媽媽、見到祖母及外婆如何帶 6-8 孩子;我覺得自己比他們讀書多、 社會科技又進步不少,完全沒有藉口做得比他們差💪
我建議有心想帶好孩子,請用盡所有能力/方法:
✔️千萬別在孩子面前說粗話(根本懂得尊重自己及他人的人就不應該說粗話)
✔️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重視他們,卻不能過份寵他們。有錯一定要嚴加處罰,這樣他們才能學會
✔️控制你的脾氣, 這樣孩子才懂得控制他們的脾氣
✔️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,他們懂的話,根本不用你粗心安排他們的時間表
✔️讓孩子分擔家庭責任,讓他們明白自己是家中一份子
✔️讓孩子了解國民的責任,讓國家更美好
✔️父母多幫助別人,多與他人分享
✔️父母需要多感恩,珍惜眼前人事物
✔️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、 咀咒或批評別人(包括兩夫婦吵架)
✔️設立愛的家規(eg. 每天要擁抱、 嘴巴只講漂亮的說話、任何家庭成員犯錯都要盡快道歉)
✔️星期天為家庭日,風雨不改
✔️父母見任何人都要微笑打招呼(父母不用「叫」孩子向他人問好,他們只會跟著父母去做)
✔️ 每天給孩子按摩, 親子之外對孩子身心都有益處
要把事情做好只需一個理由
我相信,親子時間一定要父母自己努力爭取
孩子不會等父母有時間的時候才成長
珍惜孩子黃金十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