猩紅熱(Scarlet Fever)是 Streptococcus pyogenes (一種甲類鏈球菌)所引起的感染。這種細菌常見於我們的鼻子及咽喉,並會産生毒素(streptolysins)。細菌通過接觸患者的飛沫傳播;與患者共用杯子或傷口接觸到這種細菌也會有可能受到感染。此病的典型症狀是皮膚上長出紅色皮疹,摸起來有點粗糙,像砂紙。任何人都可以患上猩紅熱,但常見於 5 至 18 歲的兒童,尤其是 4 至 8 歲的患上此症比較多。
症狀
皮疹–最初看起來像曬傷,觸摸感覺像砂紙一樣粗糙,可能會發癢。位置通常出現在頸部和面部, 然後擴散至胸部和後背,最後至身體餘下部位。皮疹一般會在身體褶皺處(如腋下和肘部)形成紅色條紋。
發燒–可能會在皮疹出現前 12 到 48 小時開始高燒(華氏 101 度 / 攝氏 38.3 度或以上)。
咽喉痛–扁桃體發炎紅腫,甚至覆蓋黃白色的膜。舌頭呈紅白色,帶有紅色小斑點,類似士多啤梨狀。
其它症狀–如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胃部疼痛和肌肉疼痛。
注意:其它傳染病(如麻疹–measles 或葡萄球菌皮膚感染—staphylococcal skin infection)或發炎(如川崎氏病,Kawasaki disease)也會導致與猩紅熱相似的症狀。
治療
在美國(不清楚香港的情況,因為 1)極少需要看醫生;2)很多醫生也說靠經驗就可以 – 但真的可以肉眼就能看得出細菌與其他微生物的分別嗎?當年微生物學及病理學教授也說不可能。Anyway…),醫生會用棉紗小棒擦拭患者喉嚨側部及後部,然後進行鏈球菌化驗。有需要時更會驗血以辨別猩紅熱還是其它疾病。
一旦確診為猩紅熱,醫生會開口服抗生素或抗生素針劑。發燒和喉嚨痛通常在使用抗生素 48 小時後緩解。但切記必須要用完成整個療程(通常為 10 天劑量的抗生素)以防出現復發、抗生素抗藥性和併發症。
預防傳播
使用抗生素 24 小時後不再具有傳染性。因此,如果孩子感覺良好,一天後就可以繼續上學,不過還需聽取醫生的建議。預防感染傳播的建議包括:
- 用溫和肥皂水洗手
- 不要與他人共用水杯或餐飲器皿
- 打噴嚏或咳嗽時要用紙巾蓋住嘴和鼻子
天然方法
- 用(粉紅色喜馬拉雅鹽)鹽水漱口將毒素洗掉,一定要吐出水來
- 將一茶匙椰子油混合到 5 滴茶樹精油中,並擦在疹子上(1)
- 將 1-2 滴檸檬精油加入一杯涼水並飲用,可添加麥盧卡蜂蜜
尋求醫生幫助
如出現以下情况,務必儘快聯絡醫生:
- 皮疹演變爲水泡或瘡口,或者非常疼痛
- 無法飲食或出現脫水
- 嘔吐頻繁
- 呼吸困難
防患未然
要避免患上猩紅熱,除了要注意個人衛生(勤洗手及不與他人共用餐具等),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提升自身的免疫能力。建議如下:
- 強制執行睡眠時間,建議晚上 9 時(小朋友)或 11 時(成年人)左右必需要休息
- 每天起床飲用 1-2 杯溫水,每天飲水量要充足
- 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
- 注意每天進食食物的營養,生果蔬菜量需最少為每天 5 份
- 每週最少 3 次,每次 30 分鐘的運動量
- 多關心身邊的人,保持高度正能量
- 當身體作病時,必需充分休息及補充營養,而不是自行胡亂及服食藥物
- 有醫德的醫生一定會告訴你,有些病可以利用身體自身免疫能力「慢慢」好過來;有些病則必須要服用藥物以避免併發症(如猩紅熱)。家長 / 患者切忌認為 A 醫生開 3 天便好起來的傷風藥要比 B 醫生的 5 天才好更棒。也不要老認為服藥必定有害而堅拒服用,這些也都是自找麻煩,對身體一點好處也沒有
不想聽我片面之詞,也可參考一下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有關猩紅熱的錄音:http://www2c.cdc.gov/podcasts/media/mp3/ScarletFever.mp3
(1) http://citeseerx.ist.psu.edu/viewdoc/download?doi=10.1.1.526.4620&rep=rep1&type=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