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年微生物學畢業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。
話說, 學士時心繫藥劑(當年醫科不接受留學生申請, 退而求其次就是醫生的左右手:分別為藥劑及醫學化驗),基於金錢 (不是成績)問題,最終選擇與弟弟同一城市繼續升學, 主修醫學化驗,減輕父母經濟負擔。
此舉令自己有一段時間心有不甘, 因為始終藥劑系比醫學化驗更難考,畢業後人工更高, 我很需要畢業後盡快還錢給父母及親戚。
結果…
醫學化驗牽涉很多傳染病學問, 讀了一個學期後,便發現原來只需多一年便可兼讀微生物學, 多一個學位 。 為了將來自己在工場上更有競爭力,二話不說,馬上申請 double major。
就是這樣, 我當學生時便已經知道:
🔺如何正確洗手及使用口罩(及其用途),因為我們不能弄污病人的樣本 ( 糞便、尿液、血液、纖維組織…)
🔺 如厠後蓋上廁所板才沖厠, 辦大事更要沖兩次, 徹底把排泄物沖乾淨
🔺雪櫃食物生熟要分開擺放、 廚具要分開使用 ,避免交叉感染
🔺外出的鞋子與家用的鞋子要分開, 避免將街外的污垢物帶進室內
🔺 細菌、病毒、真菌、寄生蟲的分別,不會被廣告混水摸魚
🔺 健康的人有足夠能力抵禦絕大部分微生物不當的入侵,所以重點是一定要保持健康
🔺 皮膚是免疫系統第一道防線,不要隨便使用殺菌洗手液/肥皂、沖涼液
🔺 免疫力需要微生物配合,過份清潔/保護對自身免疫能力毫無好處
還有更多更多得著……
協助兩個女兒成長的時候, 旁人壓力可不小。 很多人仍然覺得:
✳️ 不用強力消毒劑家居不夠衛生
✳️ 進食前要用搓手液潔手
✳️ 洗手那麼長時間 / 沖厠沖兩次浪費水
✳️ 廚房工具 / 雪櫃內的食物分類不切實際
✳️ 鞋子進入家居有何不妥?
✳️ 有病要去看醫生、吃藥,之後繼續行為依舊
還有更多更多……
在我字典中沒有不好的事,一切在乎自己的心態。 正如當年主修微生物學,想也沒有想過原來會改變我一生對健康的影響。凡是只能盡力,不可執著—-未到人生盡頭都不知道是禍是福。
我相信經這一疫,保健意識變強,健康知識會增加, 城市的清潔衛生會更認真。
還要告訴大家,大部分細菌都是幫我們的,不要隨便殺無赦 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