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,總會聽到有人說:「別人剛坐過的地方不能坐下去,會生痔瘡的!」雖然坐在高熱的地方確實會使血管擴脹,經常作此行為也真可能會患上痔患,但人的體溫不算高,所以不會因此形成痔患的。
當肛門的靜脈壁薄弱和靜脈血液回流或血管受到壓力,血液無法暢通,導致靜脈曲張,便會形成痔瘡(Haemorrhoids)。痔瘡可分為「內痔」及「外痔」。
「內痔」患者在排便時,痔瘡會脫出肛門而不能自行縮回,需要借助外力推回。「內痔」可能會出血,長期如此可導致貧血。「外痔」則可透過肉眼觀察,肛緣出現青色或紫色小腫塊。當用力排便時,肛門會感到痛楚。
不論男女,約半數成年人在
50 歲前也有痔瘡問題,尤其是習慣長時間坐廁、肥胖、有便秘問題、胱交、孕婦等人患痔瘡機會也增加。
如果病情輕微,可於患處塗上專用藥膏,亦可配合口服藥物治療。若症狀嚴重,就需要透過手術切除痔瘡。有美國註冊營養師推介使用帶有天然消炎的蘆薈以塗於患處,亦可考慮加上單方精油 cypress、helichrysum 、myrrh、 lemon 、basil 、peppermint(有需要時稀釋)塗於患處;另外,通過奧委會檢測的「全面營養產品」及「靜脈配方」也是我很多親朋好友推介的。
就算已經透過手術切除痔瘡,也不是一勞永逸。要預防痔瘡或復發,首先要注意多吃含豐富纖維的食物(如水果疏菜等)、多喝水及不要經常坐著,要多做適量運動,減少靜脈曲張。如廁時間則愈短愈好及避免用力排便。
最後要注意一點,很多大腸癌患者誤把出血徵狀視為痔瘡出血,以致延遲了治療。一般來說,痔瘡是不會造成體重下降或疲累的。建議 50 歲後(有家族史者要更早開始)應每一至兩年接受大便或大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癌的可能。